“我就是个学生,骗子能盯上我?”
“我这么谨慎,诈骗离我远着呢!”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今,骗子早已盯上青少年群体,
从游戏皮肤到明星周边,
从兼职赚钱到 “解锁防沉迷”,
诈骗可能就藏在你每天刷的
短视频、玩的游戏、加的群聊里
新学期,泉州市反诈骗中心联合泉州市教育局等单位,为同学们送上 “反诈必修课”。学会这堂课,才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 “钱袋子”,更能避开可能影响未来的犯罪陷阱!
不是危言耸听,骗子早就摸透了青少年的特点 —— 这些成长中的优势,恰恰成了防骗软肋:
✅ 你是 “网络原住民”,却未必是 “防骗专家”。每天刷视频、玩游戏、找兼职,对网络的熟悉度远超父母,但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没跟上。随手点个 “免费领皮肤” 链接,可能就被盗号、扣钱。
✅ 你的 “需求” 成了骗子的 “突破口”。想要游戏装备、明星周边?想兼职赚零花钱、积累实习经验?骗子就利用 “想省钱、想赚钱” 的心理,设下低价卖号、刷单返利、校园贷等陷阱。
✅ 重视 “社交信任”,却容易被 “熟人坑”。听信同学推荐做 “游戏代练”,跟着学姐做 “远程兼职”,结果双双上当。更可怕的是,有人不知不觉成了诈骗 “共犯”,直到警察上门才醒悟。
✅ 法律意识薄弱,可能踩 “犯罪红线”。觉得 “卖张银行卡、帮发几条短信没什么”?但这些行为可能涉嫌违法。有大学生卖卡赚了 500 元,结果卡被用于转移诈骗资金,留了案底,连公务员考试都受影响。
记住:反诈不只是防骗钱,更是防自己变成骗子的工具 —— 这直接关系到你的升学、就业、人生清白。
1. 游戏账号 / 装备交易:别为 “皮肤” 栽跟头
小王同学玩游戏时,遇 “大神” 低价转让装备,加 QQ 私下转了 260 元。对方突然说 “未成年人转账违规,账号要冻结”,发了个 “核查链接” 让他用爸爸手机操作 —— 结果爸爸账户 3 万多块全被转走。
⚠️ 套路核心:脱离正规平台私下交易,用 “账号冻结”“违规” 吓唬你,索要家长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这些是 “钱袋子钥匙”,绝对不能给!)。
✅ 防范:只在官方平台交易,像淘宝一样 “钱给平台,收货确认” 才有保障;别信 “私下交易更便宜”,那是 “把钱扔水里”。
2. “解除防沉迷”:号称 “能解锁” 的都是骗子
小杨同学看到 “能解锁王者荣耀防沉迷” 的广告,加了 QQ。对方要他提交个人信息、家长身份证和银行卡号,甚至威胁 “不转账取消,你家长要坐牢”。小杨偷偷用妈妈手机转了 7000 元,还好家长及时发现报警。
⚠️ 真相:游戏防沉迷是官方设定,根本没有 “私下解锁” 渠道。骗子就是利用你 “想多玩” 的心理骗钱。
✅防范:玩游戏时间不够?不如专注学习,周末再适当放松,别被 “解锁” 诱惑坑了家长的钱。
3. 短视频 / 直播打赏:别花掉父母血汗钱
小韩同学给主播刷完礼物,收到 “官方客服” 私信:“未成年人打赏能退,加好友帮你操作”。对方让他 “用家长支付宝给指定直播间刷礼物才能退款”—— 结果妈妈账户 7.3 万元全被打赏,“客服” 直接拉黑。
⚠️ 套路:先诱导刷礼物,再冒充 “客服” 以 “退款” 为由骗更多钱。
✅防范:有人加你让你 “刷礼物退款”,100% 是诈骗!被骗后别隐瞒,立刻告诉家长、报警,能减少损失。
4. 冒充熟人 / 老师:“借钱”“收费” 前先核实
初中生小李收到 “同学小王” 的 QQ 消息借 500 元,对方发了语音报名字,他放松警惕,给 “Q 币链接” 充了 200 元 —— 后来才知小王 QQ 被盗,借钱的是骗子。
开学季还有骗子混进班级群,冒充老师发 “交学杂费 500 元” 通知,用一样的头像昵称,还安排 “托” 说 “已交”,诱导家长转账。
⚠️ 关键:熟人借钱、老师收费,必须先核实!
✅防范:同学借钱就打电话确认,或问个 “只有你们知道的问题”(比如 “上次作业最后一题答案”);家长在班级群看到收费,先联系班主任核实,群主也要严格审核进群人员。
5. 追星骗局:别为 “明星福利” 被骗
小肖同学被陌生网友拉进 “明星粉丝群,领 888 元红包”,对方让他 “先转 48.88 元验证”。转完后,对方吓唬:“未成年人参与违规,平台要冻结 8 万,家长要坐牢!” 他用家长手机发了 3 个支付宝口令红包,共 1.6 万元,最后被拉黑。
⚠️ 套路:冒充粉丝群、明星经纪人,甚至律师、警察,用 “违法”“冻结资金” 吓唬你,逼你用家长手机转账。
✅防范:真警察、律师绝不会在网上联系未成年人调查,更不会要家长手机操作!遇这事直接找家长或老师,别被 “身份” 吓到。
6. 网络虚假购物:低价诱惑别轻信
有人在二手平台看到 “低价手机”,被诱导脱离平台私下转账,结果收不到货或收到假货,对方直接拉黑 —— 和游戏装备骗局套路一样:脱离正规平台,没保障。
✅防范:只在淘宝、京东、闲鱼等官方平台交易,不点陌生链接,不私下转账。记住 “天上不会掉馅饼”,太便宜的东西大概率有问题。
1. 银行卡、电话卡:不借、不卖、不租!
骗子会说 “借你卡转个钱,给 50 元”“帮我收款,微信限额了,请你喝奶茶”。但你的卡一旦被用于转移诈骗赃款,哪怕没赚钱,也可能构成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面临罚款、留案底,影响考研、考公、进国企。
✅ 底线:自己的卡,哪怕是旧卡,也绝对不能外借、出售、出租!
2. “手机口” 兼职:碰了就是违法!
“用手机拨打电话,日结 200 元”—— 这是 “手机口犯罪”!骗子让你用一部手机接诈骗团伙电话,另一部手机打给受害人(受害人看到本地号码更容易信),或用数据线、“电视盒” 装置插电话卡,帮骗子骗钱。
✅ 提醒:这是违法犯罪!想赚钱等长大靠正规工作,看到这类招聘可保留证据向警方举报。
3. 境外 “高薪招聘”:可能是 “夺命陷阱”
“去泰国、马来西亚做游戏代练,月入 2 万,包吃住报销机票”—— 很多同学信了,结果一到境外就被控制,被逼给国内人打电话诈骗,不配合就被打骂、没收手机,甚至无法回国。
✅ 真相:境外没有 “不费力的高薪”,“立刻出国、不用面试” 的招聘全是骗局!
来源:泉州市反诈骗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福建警方"微信公众号
 
						"福建警方"微信公众号
					 闽政通APP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
                        35011832008-00004号
闽公网安备
                        35011832008-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