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这些重要信息慎“晒”!
来源:山东反诈骗中心 时间:2025-07-14 10:40


01 个人信息保护

    ● 准考证、身份证切勿随意晒

  × 不要在社交平台晒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等信息,即使打了马赛克也可能被技术手段还原。


  ● 警惕“高考大数据”钓鱼网站

  × 非官方渠道的“高考志愿预测”“分数线查询”等链接,可能窃取考生信息或植入恶意程序。


  正确做法:仅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学校官方渠道查询信息,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陌生二维码。


02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高考期间,诈骗分子常冒充“教育局”“高校招生办”等身份实施诈骗,常见套路包括:

  骗局1:“内部指标/补录名额”

  诈骗分子伪造“教育部红头文件”,声称有所谓的“内部录取名额”,要求支付“保证金”,诈骗钱财。

    真相: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政策,不存在“内部指标”!

  骗局2:“奖学金提前发放”

  诈骗分子会冒充学校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借邮件、短信等方式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支付手续费。


  真相:奖学金由学校官方渠道发放,不会索要手续费!

  骗局3:“大数据志愿填报VIP服务”

  诈骗分子声称可以收费提供“精准志愿推荐”,实际是骗钱后拉黑。


  真相:志愿填报应参考官方发布的指南,警惕高价“保过”服务!


03 考后志愿填报阶段


    01 严防志愿被篡改

  账号安全:绑定手机+开启短信验证,避免使用简单密码(如“123456”)。


  安全操作:填报后立即退出系统,并清除浏览器缓存。


  02 识别“野鸡大学

  部分虚假学校仿冒正规高校名称,骗取学费。


  查询方式:通过教育部平台核实学校代码。


04 心理健康和网络谣言


  01 警惕“考题泄露”“阅卷黑幕”等谣言

  高考前后,社交平台常出现“泄题”“改分”等虚假信息,目的是制造焦虑或传播病毒链接。


  警方提醒:不轻信、不转发,发现谣言及时举报。


  02 家长群里的“政策文件”可能是木马

  诈骗分子伪造“高考改革政策.pdf”“最新录取规则.exe”等文件,实则为病毒程序。


  警方提醒:只接收学校/官方渠道发布的通知,陌生文件勿随意下载!


  警方提醒:


  高考是人生重要时刻,安全无小事!请考生和家长:


  ●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准考证、身份证号。

  ● 警惕陌生电话、链接,所有信息以官方渠道为准。

  ● 志愿填报时做好账号防护,防止被恶意篡改。

  ● 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

  转发给身边的考生和家长,让更多人远离高考诈骗!

来源:山东反诈骗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