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建省反诈骗指挥调度中心统计,2019年12月11日至2019年12月18日全省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55起,其中商品交易类案件103起,占总数的12%。
案例一:
2019年12月16日,群众杨某(女,29岁)接到一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称杨某购买的尿布因质量问题需要退款。杨某信以为真,添加了该客服的QQ号码。客服先以杨某支付宝信用分不足,需要提高信用才可理赔为由,让杨某通过支付宝借呗、小米金融贷款,并所贷的钱转到客服提供的银行卡转账,计人民币4.7万元。后该客服又以帮忙关闭支付宝借呗为由,让杨某通过手机银行在“京东”APP、微信“苏宁卡”小程序购买电子卡商品三笔,计人民币2.49万元。杨某发现不对劲,欲和客服联系被拉黑,才发现被骗。共计损失人民币7.19万元。
案例二:
2019年12月14日,群众王某(女,37岁)接到一名自称快递公司员工的男子电话,该男子称因不慎将其退货的商品丢失,现在要赔偿其损失。由于该男子能准确说出王某的姓名、手机号码以及购买的物品等信息,因此王某确信无疑。随后,王某根据该男子的指令,在其提供的一个链接上填写个人资料,并将自己的手机验证码泄露给对方。后王某发现其名下的银行卡被转走人民币3万元,发现被骗。
手段解析
第一,诈骗分子集中注册一批公司,并申请多个微信公众号,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
第二,诈骗分子有时候直接用电话套取相关信息,有时也会让受害者打开钓鱼网站并手工填写相关信息。
第三,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同时泄露,诈骗分子就能顺利地将受害者网银账户中的钱转走。
第四,诈骗分子诱使受害者进入网络接待平台,在诈骗分子的不断指引下,一步步从网贷平台上借出现金并转账给诈骗分子。
警方提示
1.要官方核准信息。如果接到自称快递或客服公司,声称需要赔款等异常情况的电话,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核实信息;
2.谨慎添加陌生好友。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在未核实其身份的情况下,轻易添加好友;
3.谨慎对待不明链接和二维码。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扫不明二维码,防止进入钓鱼网站或手机中毒,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4.谨慎进行钱款操作。不要按照陌生人的提示在网上进行有关钱财的操作,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