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警务动态 > 防范指南 > 其他

神秘的“戒毒药”竟是新型毒品

来源: 网站管理室  发布时间: 2019-04-25 15:31  点击数: {{ pvCount }}
    一粒胶囊状的药物,为什么成为吸毒人员口中的“戒毒药”?这种既能口服也能烫吸的神秘胶囊到底来自何方?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公安局在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鄂尔多斯市公安局的协调指挥下,成功破获公安部毒品目标全链条制贩吸新精神活性物质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4名、吸毒人员32名,缴获各类毒品胶囊7.47万余粒,总净重超过27.5千克,缴获毒资2060万元。近日,34名嫌疑人已全部移送起诉。
 
  小镇出现神奇“戒毒药”
 
  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在树林召镇排查走访时,发现在当地吸毒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种胶囊状药物,被他们称为“戒毒药”。长期办案的敏感性,让民警对这种号称新型“戒毒药”的小胶囊产生了兴趣。但奇怪的是,民警多方寻找这种胶囊药物的使用人员,都没有查找到实物。
 
  民警没有放弃,再次多方走访使用人员的家属,从中了解到,这种胶囊药物没有包装,但价格昂贵,一粒胶囊可卖到400元至600元。
 
  种种迹象再结合走访得知的使用症状,民警初步判定这种胶囊药物极有可能是毒品。据此,达拉特旗公安局禁毒大队立即加大了工作力度,全力查找这种胶囊药物。
 
  2017年11月29日,达拉特旗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在树林召镇某小区抓获贩卖毒品人员温某和白某,并查获毒品海洛因4.86克、蓝白色胶囊5粒。这些蓝白色的胶囊,让民警终于找到了案件侦破的切入点。
 
  “戒毒药”竟是新精神活性物质
 
  在讯问中,一开始温某和白某坚称这种蓝白色胶囊是感冒药。但在证据面前,温某和白某最终承认蓝白色胶囊就是所谓的“戒毒药”。
 
  民警随即使用相关试剂对“戒毒药”的使用人员进行了尿样检验,结果均呈阳性。原来这种神奇的“戒毒药”竟然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出现在边远小镇是偶然,还是贩吸成网?
 
  鉴于案件意义重大,达拉特旗公安局迅速将案件情况逐级上报,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均高度重视,要求务必查清这些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来龙去脉,以摧毁制毒窝点为目标,严厉打击相关涉案人员。
 
  2018年4月17日,经报公安部禁毒局批准,此案被列为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内蒙古成立了由自治区、市、旗三级公安机关禁毒部门为主力、相关部门精干警力为成员的专案组,全力展开侦破工作。
 
  小胶囊背后的庞大制贩吸网络
 
  专案民警以温某、白某为突破口,循线追查,抓获了他们的上线田某。据田某交代,这些毒品来自张某,而张某的上线远在广东省,相互之间利用快递寄递毒品。
 
  专案组迅速赶赴广东省调查走访,发现相关快递寄递信息达3万余次,银行交易流水近亿元,涉及国内绝大部分省区市,一个庞大的制贩吸毒品网络就此显现。
 
  2018年5月中旬,专案组民警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地域广等困难,走访摸排、跟踪蹲守等多种手段并用,将这一错综复杂的“毒网”逐步梳理清晰:
 
  陆某团伙在云南省生产制作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胶囊和地芬诺脂胶囊,利用物流寄递发往全国30余个省区市。广东省的程某团伙大量从云南省的陆某、福建省的刘某、湖南省的秦某等处购进毒品胶囊,并通过快递向内蒙古等全国30余个省区市贩卖毒品。
 
  八省区、上万公里的“猎毒”路
 
  由于此案涉及内蒙古、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多地,涉案人员众多,涉案毒品数量巨大。公安部禁毒局多次组织召开案情分析会和各相关省(区)市案件协作会,最终建立了以公安部禁毒局为总指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禁毒部门为主办单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公安禁毒部门通力协作的指挥合成作战机制。
 
  2018年5月下旬,经过7个多月的缜密侦查,结合案情,公安部禁毒局决定全面收网。
 
  专案组民警连续奋战,出动警力150人次,跨八省(区)行程上万公里,分赴广东、云南、湖南、福建、山西、陕西、河南以及内蒙古多地实施抓捕,彻底切断了一条由西南地区利用快递向全国各省(区)贩卖毒品的贩毒通道,摧毁了这一全链条制贩吸团伙。


附件:

相关文章